news center

新闻中心

留守房间:当代家庭的情感按摩空间

2023-09-28

“我见明月多圆满,料明月盼我亦团圆。”中秋节的那轮明月,代表着中国人对幸福、团圆的美好向往。此时此刻,多少离家万里的游子,都在回家路上披星戴月地奔波,承载着父母儿女的牵挂与思念。

 

中国传统观念向来以家庭为根本,强调父母在,不远行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《乡土中国》一书就提到,世代定居是常态,安土重迁的理念深入人心。直至近30年,当代社会发展的齿轮飞速转动,更多的青壮年选择向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集聚,绵延数千年的乡土中国由此转型为流动中国,带来深刻的社会变迁

 

据调查显示,我国目前有三亿多流动人口,他们不仅是城市的建设者,更是经济的推动者他们的辛勤付出为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,也为家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。在流动的过程中,千千万万试图改变命运、寻求成功的个体得到了机会,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梦想,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成为现实,也激发了更多奋发向上的年轻人。不仅是一种选择,更是一种责任,为自己、为家庭、为了更美好的未来。

 

然而与人口的高流动性相伴的,是留守父母的出现。当子女因工作、学习等原因远离家乡,定居在城市或其他地方,父母基于现实条件或者情感需求,仍然选择留在家乡,长时间分隔两地,衍生了流动与留守两种相互对立又密切关联的家庭形态

 

如果说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一个三角形,那么父亲、母亲和孩子分别是三个角,它是最稳固的结构,也是最脆弱的结构。对留守父母而言,长大的孩子出门离家去打拼,情感的一角由此缺失。当儿女的背影渐行渐远,父母常常流连在孩子曾经住过的空房间,心里有太多不舍和牵挂。

他们总是会将那个空荡荡的房间收拾得妥妥当当,只为了对孩子“常回家看看”的期盼。当我们再次回到家,那个一年里只寥寥住了几天的房间,就会迎来最热闹、最温馨的时刻,欢笑声回荡,烟火气满满。

 

这间保留在爸妈家的“留守的房”见证了我们的成长,记录了两代人的温情和回忆,承载了父母与子女的所有羁绊,为我们抚平了因为工作、加班、社交而躁动的灵魂,就像一座温馨的港湾,给予疲惫的身躯最熨帖的情感按摩,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家的真正含义。

 

与此同时,这个房间不止有过往的回忆,还能满足家的不同需求,成为更有实用价值的有爱空间,把父母的日常变成“幸福时刻”。

今年中秋,欧派家居从爱出发,呈现情感短片——《留守房间》,记录了三个真实家庭有关“留守房间”的变化,见证父母与儿女彼此之间深厚的爱意:当留守的绿植房变成爸妈‘分床不分房’的卧室,当标有身高刻度的留守房改成宽敞的榻榻米房,当装满书的留守房升级为收纳空间更大的多功能房,美好的改造没有磨灭过往珍贵的家庭回忆,反而给爱更好的空间。

 

 

墙上挂着发黄的海报、很久没睡过却叠得整整齐齐的床铺、一尘不染的钢琴盖子……妈妈日复一日地打扫房间,爸爸时不时在房间里翻看相册,最深的眷恋无需言语的表白,早已生活的每一个细节。

 

父母对子女的爱,从不以占有和索取为目的,也不因放手和分离而消逝,而子女对父母的爱,也从不因距离和岁月而减淡。我们一直从父母身上索取他们的爱,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对这份爱加以回报。

 

短片里,无论是出国定居的女儿设计父母卧室的体贴入微,还是毕业工作的儿子为妈妈准备衣帽间的惊喜,亦或是出嫁的女儿坚持为爸爸打造“毛笔字”梦想空间,都是基于父母的兴趣爱好、生活习惯量身定制,在改造中让彼此的爱得以兼容。在这个故事的结尾,三个家庭重拍全家福,长大成人的孩子和两鬓变白的父母,时光的流逝深刻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存在,而记忆的痕迹和爱的力量依然在延续……

 

 

“给爱更好的空间”,欧派家居用三个家庭对留守房间的改造,让我们看到了爱与家的双向奔赴,两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、爱护和陪伴,成就了爱的传承。在这个世间,家对每个人都意义深刻,有爱才有家;有家,才让爱弥足珍贵,让“千里共婵娟”的愿景成为现实,这也正是中秋佳节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延绵不绝的意义所在

 

人生路上,也许路途遥远,难免风尘仆仆,但只要我们回到家,便是卸下疲惫,回归爱的怀抱。欧派家居的为爱定制,让家因爱而温暖,赋予生活爱的空间。这个中秋,百万种团圆,千万次动容,只因有爱、有家。

 返 回
关闭